2025年10月17日上午,我校四年级语文备课组全体教师齐聚四(1)班教室,共同观摩了由耿敬奥老师执教的教研课——《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是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神话。本文选自《山海经》,故事讲述了炎帝之女女娃溺于东海后,化为精卫鸟,衔木石以填沧海的故事,展现了远古先民丰富的想象力,更塑造了精卫坚韧执着、不屈不挠的动人形象。
教学中,耿敬奥 老师首先以“看图猜神话”激趣导入,迅速将学生带入神奇瑰丽的神话世界。在初读环节,耿老师注重文言基础的夯实,从读准“堙”、“溺”、“曰”等生僻字音,到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读好文言节奏,层层推进,为学生理解文意铺平道路。在深入品读环节,教师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大意,并抓住关键语句深度感悟。通过品析“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的悲剧色彩,感受神话的想象之“奇”;通过聚焦“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执着行动,引导学生想象精卫所遇困难,在反复诵读与品味中,将精卫“坚韧不拔”的形象深深镌刻在学生心中。课堂尾声,教师更将精卫精神置于中华民族神话谱系中进行升华,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敢于抗争、持之以恒的民族精神,实现了由文到人的精神滋养。

课后,备课组老师们针对本节课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研讨。
王春花老师总结了本课的几大亮点:一是注重情境创设,从导入到范读,再到精卫填海场景的想象,整个课堂氛围营造得当,学生沉浸其中。二是主线清晰,紧紧围绕“感受神奇想象”和“感悟坚韧形象”两大目标展开教学,层层深入。三是读写结合,最后的背诵指导和书写练习,有效巩固了所学,落实了语文素养的综合培养。
付淑娴老师认为,耿老师的课堂充满了浓厚的“语文味”。她特别赞赏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精卫形象时,并非空谈道理,而是紧紧依托语言文字,通过关键字词的理解、想象画面的补白、层层递进的朗读,让精卫的精神品质可感可触,真正做到了“言意兼得”。
李雪老师谈到,本节课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扎实有效。教师对“曰”字的字源讲解,对“衔”字字形的剖析,以及对“少女”等古今异义词的辨析,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渗透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体现了深厚的教学功力。

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在肯定亮点的同时,老师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例如在理解文意环节是否可以给予学生更多自主交流与合作探究的时间;在感悟形象时,朗读的指导形式是否可以更加多样,让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得到更充分的展现。
本次教研活动,借助耿老师精心打造的《精卫填海》一课,不仅让我们领略了神话的永恒魅力,更启发了我们对文言文教学,尤其是如何通过短小文言篇目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深入思考。相信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我校语文教师必能更精准地把握教材,打造出更多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精彩课堂,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撰稿人:耿敬奥
审稿人: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