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深耕分数课堂
——六年级数学组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活动
秋阳送爽,学意正浓。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确保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分数乘法”的教学工作高效、有序开展,我校六年级数学备课组于近日在教师阅览室开展了以“聚焦算理本质,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的集体备课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研讨,明确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策略,从而促进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深度理解与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活动伊始,备课组长范老师首先明确了本次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她指出,“分数乘法”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领域的关键内容,不仅是整数乘法意义的扩展,更是后续学习分数除法、百分数、比和比例的重要基础。学生能否真正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法则并灵活运用,直接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本单元的教学必须“稳扎稳打,务求实效”。
一、深研教材,明晰脉络
李老师对第二单元的教材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解读。她从单元教学目标、知识结构、编排特点及课时划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她分析道,本单元主要包含“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分数连乘”以及“解决问题”等几个核心板块,其知识逻辑是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化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李老师特别强调了分数乘法意义的两种重要模型:一是“求几个相同分数和的简便运算”,二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她提醒各位老师,在教学初期一定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直观图示(如线段图、长方形面积图)和实际情境,充分感知这两种意义,为理解抽象的算法奠定坚实的认知基础。
二、聚焦难点,策略共商
在自由研讨环节,老师们围绕教学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难点和困惑展开了热烈而富有建设性的讨论。
焦点一:如何突破“分数乘分数”的算理理解?
朱老师提出,“分数乘分数”的算理较为抽象,学生理解“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这一法则背后的道理存在困难。经过集思广益,大家一致认为,应强化“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折纸、画图等方式,将抽象的运算直观化。大家商定,将设计一系列操作性强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悟”中通。
焦点二:如何有效进行“倒数”概念的教学?
戴老师老师分享了她在“倒数的认识”这一小节的教学心得。她认为,不应仅仅让学生记忆“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一定义,更要通过丰富的实例(如真分数、假分数、整数等),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并理解“互为”的含义。大家补充建议,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游戏,如“找朋友”(找出互为倒数的数),来巩固概念,激发学习兴趣。
焦点三:如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针对“解决问题”部分,老师们普遍认为,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准确分析数量关系,特别是找准单位“1”。钱老师建议,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画线段图的习惯,将文字信息转化为直观的图形信息。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区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与后续学习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这两类问题,通过对比练习,加深理解,避免混淆。
三、优化设计,资源共享
在明确了教学策略后,备课组进入了具体的课时教学设计研讨阶段。大家分工合作,对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导入情境、探究活动、典型例题、巩固练习及课堂小结进行了细致打磨。在练习设计上,强调层次性,既有巩固基础的模仿练习,也有侧重理解的变式练习,还有培养思维灵活性的拓展练习。
四、总结提升,展望未来
活动最后,朱主任对本次集体备课进行了指导与总结。他充分肯定了老师们在研讨中展现出的智慧与热情,认为本次备课活动准备充分、研讨深入、措施务实,达到了预期目标。他强调,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全体成员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算理与算法的有效融合,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推理意识,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同时,他要求各位老师根据班级学情,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个性化调整与反思,做到“和而不同”。
“独行快,众行远。”本次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活动,不仅为“分数乘法”单元的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有效的策略,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氛围,更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协作与交流。相信在全体六年级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定能引领学生们在分数的世界里游刃有余,为他们的数学学习之旅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教学研究之路漫漫,吾辈将上下而求索,期待下一次思维的碰撞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