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今天是: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课程教学>>教学研讨活动>>阅览文章

深耕体积教学,构建知识体系 ——六年级数学备课组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

时间:2025/10/15 11:32:34 来源:朱士青 字体显示: 阅读:11

深耕体积教学,构建知识体系

——六年级数学备课组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

为深入研读教材,优化课堂教学策略,2025年9月9上午,我校六年级数学备课组全体教师于会议室开展了本学期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本次活动聚焦“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由备课组长范李缘老师主持,朱士青主任全程指导,六位教师依次进行说课,共同探讨单元重难点与教学实践策略。

ac56f592aec03533cb7b5216b99ddd40

一、聚焦公式推导,夯实概念理解

李静雯老师首先就“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进行说课。她指出,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在于建立“体积即体积单位数量”的空间观念。李老师提出通过拼摆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让学生直观感知长、宽、高与体积单位数量的关系。朱主任特别强调:“黑板示意图是关键,要呈现长方体的长,宽,高各几个小正方体拼摆的,帮助学生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真正掌握公式本质。”

二、串联单位进率,贯通知识脉络

范李缘老师以“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为课题,主张将长度、面积、体积单位的进率进行对比教学。她认为,学生容易混淆三类单位的进率关系,教学中应通过方格纸模型与立方体模型的对比,揭示“长度进率是10,面积进率是100,体积进率是1000”的规律。朱主任充分肯定这一思路,并补充道:“小学阶段所有单位换算已学完,教师需引导学生整理成体系,理解换算本质是乘或除以进率,培养迁移能力。”

三、精研练习设计,提升审题能力

刘忆老师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练习课”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她提出练习课应注重审题方法的指导:一审条件,明确已知与未知量;二审问题,辨析求体积还是表面积,选择合适公式;三审单位,警惕题目中的单位陷阱。此外,刘老师还强调对特殊长方体(两个面为正方形)的表面积计算,可引导学生发现简便算法,提升解题效率。

3de71329ddf2ad86503cdadf87cd68b6

四、构建知识网络,强化实验思想

韩一凡老师以“长方体与正方体整理练习(第一课时)”为主题,倡导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自主整理单元知识,形成结构化认知。在练习环节,重点剖析了“溢水法测体积”的实验原理,强调引导学生理解“物体体积=水面上升体积”水未溢出)这一核心等量关系,并建议通过实物演示深化理解。

五、拓展题型变式,深化空间观念

钱海燕老师负责“整理练习(第二课时)”,以“花坛问题”为切入点,挖掘习题的拓展价值。她将砌砖问题归纳为“无底无盖”“有底无盖”“无底有盖”“有底有盖”四种类型,设计对比练习帮助学生厘清不同情境下的数量关系。朱主任高度评价这一设计:“变式教学能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在对比中掌握问题本质,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创新实践教学,突破认知难点

薛小娟老师最后分享了“表面涂色的正方体”这一综合实践课的设计。她指出,由于教材缺乏配套练习,她自主设计了5道梯度习题,从简单染色到复杂切割,逐步引导学生探索染色规律。为辅助学生理解,薛老师还设计了分层板书,直观呈现棱块、顶点块、面块的数量变化,化抽象为具体。

4ba7fee359303996dd3c4ad848749b18

总结引领,明晰方向

活动最后,朱士青主任对本次集体备课给予充分肯定。他总结道:“本单元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核心内容,各位老师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落地,又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建议在教学中持续强化数形结合思想,通过操作、图示、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本次备课活动研讨氛围浓厚,教师们通过深度交流共享智慧,明确了单元教学路径与策略。大家一致认为,此次备课为新学期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