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上午第四节课,六年级英语备课组的全体教师齐六(7)班,共同观摩了由许老师执教的组内研讨课Unit 5 Signs第三课时。六年级英语组教师参与听课,并在课后进行了深入、细致且富有建设性的研讨。
本单元的核心话题是“公共标志”,第三课时作为综合技能提升与拓展环节,许老师精准地把握了课程定位,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学生能够熟练运用“What does it mean? It means...”等核心句型进行真实交流;能够读懂并理解与标志相关的拓展性阅读材料;并最终能够创造性地为特定场景设计标志,阐述其含义,实现语言的综合输出。
课堂伊始,许老师并未采用枯燥的单词复习,而是通过一个快节奏的“Sharp Eyes”游戏,将教材中出现的“No smoking”, “No littering”, “Wet floor”等标志以闪电速度呈现在大屏幕上。学生们全神贯注,争先恐后地大声说出标志含义,课堂气氛瞬间被点燃。这一设计不仅高效地复习了旧知,更训练了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为后续学习做好了充分的热身。
在核心教学环节,许老师巧妙地引入了一篇题为“Signs in the Park”的拓展阅读材料。她并未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跟读或翻译,而是设计了层层递进的任务链:首先,快速阅读,找出文中提到了公园里的哪些标志;其次,仔细阅读,完成True or False的判断练习,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最后,抛出开放性问题:“Why do we need these signs in the park?” 引导学生从“是什么”深入到“为什么”,思考标志存在的意义与公共秩序、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许老师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最高潮在于“我是校园设计师”的创意任务。许老师展示了校园中几个存在安全隐患或不文明行为的“问题区域”图片,如:图书馆门口大声喧哗的走廊、饮水机旁水渍斑斑的地面、以及总被追逐打闹的楼梯转角。她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为这些区域设计一个合适的警示或提示标志,并用所学句型进行展示汇报。
任务一经发布,各小组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学生们兴致盎然,有的动手绘画,有的激烈辩论该用“No running”还是“Be careful”,有的则在认真准备解说词。在展示环节,一个个充满童趣又切合实际的标志被呈现在大家面前:“Please walk quietly in the library”, “Caution! Wet floor!”, “No pushing on the stairs”。学生们自信地站在台前,用流利的英语介绍:“Look at my sign. It means you shouldn't run here. It's dangerous.” 语言知识在真实的任务驱动下,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实现了从“学英语”到“用英语”的华丽蜕变。
在课堂结尾,许老师总结道:“Signs are not just rules. They are for our safety and a better environment.”(标志不仅仅是规则,它们是为了我们的安全和更美好的环境。)这句话将本节课的主题从语言学习提升到了公民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高度,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完美统一。


课后,英语教研组对本次公开课进行了深入的研讨,老师们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阎老师表示:“许老师的课堂充满了‘活力’与‘张力’。尤其是最后的创意设计环节,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我们看到的是学生眼里有光,脑中有思,口中有言。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教学法非常值得我学习。”
经验丰富的邹老师点评道:“许老师的课体现了极强的‘架构感’。从词汇复习到阅读理解,再到综合输出,环节之间逻辑紧密,过渡自然,如同搭建了一个稳固的阶梯,让学生能够一步步轻松地攀登到知识的高点。她的课堂指令清晰,评价及时,对学生的语言错误处理得也非常艺术,既指出了问题,又保护了学生的表达积极性。”
王老师、朱老师和丁老师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总结道:“本节课完美地诠释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学生在学习理解中获取了‘语言能力’,在应用实践中锻炼了‘思维品质’,在小组合作中体现了‘学习能力’,而最终在为校园设计标志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了规则与公益,提升了‘文化意识’。这是一节有深度、有温度、有效度的优质课例,为我们如何在高年级开展综合语言运用课提供了优秀的范本。”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许老师的这堂课,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锻造和素养的浸润。它生动地证明,一堂好的英语课,应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在挑战性的任务中思考,在成功的喜悦中成长。本次教研活动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落幕,但它所激发的教学思考与创新火花,必将在我校的英语课堂上持续闪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