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今天是: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党团工会 >>阅览文章

融爱于课,探索科学奥秘

时间:2025/11/6 18:49:31 来源:徐雅倩 字体显示: 阅读:57

融爱于课,探索科学奥秘

——小学科学《吹气球》融合教学活动

“气球在瓶子里怎么吹不大呀?”“纸团真的不会湿!”近日,一堂别开生面的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吹气球》融合课在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热烈开展,普通学生与特殊教育需求学生携手合作,在趣味实验中解锁气体特性的科学密码。
课堂伊始,教师以“气球的奇妙旅程”为主题导入,用色彩鲜艳的气球道具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简单提问“我们平时怎么吹气球?”激活学生已有经验。随后,第一个实验“瓶中吹气球”正式登场。学生们两人一组,一人固定塑料瓶,一人尝试往瓶内的气球里吹气。普通学生率先动手,很快发现“瓶里的气球只能吹大一点点”,特殊教育需求学生在同伴的协助下亲身体验后,也纷纷露出疑惑的神情。教师顺势引导:“是不是有东西‘拦住’了气球?”在集体讨论中,学生们逐渐意识到“瓶子里的空气占了空间”,初步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

紧接着,“杯底纸团不沾水”实验进一步验证猜想。学生们将纸巾紧紧塞在玻璃杯底部,再将杯子垂直倒扣进装有水的水槽。当特殊教育需求学生小心翼翼地将杯子从水中取出,看到杯底纸巾依旧干燥时,兴奋地拉着同伴分享:“纸没湿!真的没湿!”教师借助透明水槽和慢动作演示,让学生清晰看到“杯子里的空气顶住了水”,直观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特性,普通学生还主动用简单的语言向同伴解释实验现象,课堂里满是互助的温暖。
最后,“针管推活塞”实验带领学生探索“空气可以被压缩”。学生们握住针管,在同伴的提醒下“堵住针管开口”并推动活塞,感受“推到一定程度就推不动了”。教师结合实验操作,用“空气像被压扁的海绵,松开手还能变回原来的样子”打比方,帮助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理解“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后会产生弹力”的原理。实验结束后,学生们还一起用所学知识解释“自行车打气筒为什么能把气打进轮胎”,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结。
整堂课以实验为纽带,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讨论探究—总结应用”的流程,让普通学生与特殊教育需求学生在合作中互补,在探索中共同成长。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空气的特性,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包容互助的品质,让科学课堂成为传递爱与知识的温馨空间

2

3

蔡婷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