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今天是: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课程教学>>教学研讨活动>>阅览文章

聚焦思维历程,深化探究实践 ——科学组组内活动报道

时间:2025/10/30 9:27:27 来源:刘国鹏 字体显示: 阅读:92

聚焦思维历程,深化探究实践

——科学组组内活动报道

20251027日,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科学组开展了以“聚焦思维历程,深化探究实践”为主题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通过茅安琪老师执教的《固体的混合与分离》一课,引领与会教师共同观察与探讨如何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在探究活动中真实发生、深度发展。

一、创设认知冲突,激发思维起点

课堂伊始,茅老师以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买杂粮疑案切入:混合后的杂粮体积变少了,老板是否克扣了粮食?这一情境迅速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们基于生活经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观点与猜测,探究的欲望被瞬间激发。这标志着学生科学思维历程的正式开启:从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IMG_8992

二、循证推进探究,外显思维路径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历程清晰可辨:

推理与假设:学生们首先提出分离比较称重验证等多种解决方案,展现了基于已有知识的初步推理。

实践与验证:在混合前后体积与质量变化的实验中,学生亲自动手,将黄豆、绿豆、玉米粉混合、测量、记录。当看到体积减小而质量不变的事实时,原有的认知(东西变少了就是质量少了)受到冲击,进入了批判性思考的关键阶段。

IMG_8994

IMG_8993

建模与解释:为了理解体积为何减小,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混合过程,借助颗粒间存在空隙的具象化模型,帮助学生跨越思维难点,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解释的飞跃,成功建构起新的科学概念。

三、迁移解决方法,提升思维品质

分离混合物环节,学生的思维从是什么走向怎么办。他们需要细致观察黄豆、绿豆、玉米粉的不同特性(如颗粒大小),进而分析、比较,最终创造性地选择并使用网筛进行分离。这一过程,不仅是方法的运用,更是特性决定方法这一科学逻辑的内化,展现了从具体现象中概括规律的高阶思维。

四、研讨共识:让思维历程成为教学主线

在课后的研讨中,与会教师一致认为,本节示范课最值得借鉴之处在于,教师并非仅仅关注实验操作的热闹与知识的结论,而是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作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脚手架

QQ图片20251030084358

教师的角色是思维的引导者:通过递进式的问题链(你认为呢?”“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为什么?),推动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入。

评价的焦点是思维的变化: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生是否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从片面到全面、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演变历程。

本次教研活动生动地阐明,一节好的科学课,是学生思维奔跑的赛道。文靖东路小学科学组将继续深耕课堂,关注学生在探究中的每一个思维脚印,真正培养具备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未来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