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数据分析 把脉课堂教学
——六年级数学备课组第四次活动
10月份,六年级做了一次质量调研练习,为了有效反馈质量调研的效果,11月1日,六年级全体数学老师相聚在501会议室进行试卷分析,校长室张筱翠校长,孔玉双副校长,课程教学中心朱士青主任参与指导,会议由备课组长钱海燕主持。
会议首先由钱海燕老师对整张试卷从试卷结构、数据分析以及目前各班的状况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然后分班级依次对试卷进行反馈。
钱老师从试卷每一大题的失分人数以及错误率着手,着重的剖析学生学习中的短板区域,也从宏观和微观上对问题作了分析,微观上(1)知识技能:部分基础知识的掌握薄弱,计算能力需加强,基本技能方法没形成。(2)思维方法:综合运用变通能力弱,不能灵活运用画图等策略方法解题,举一反三能力弱。(3)习惯养成:审题能力、答题规范。最后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给出了改进措施:她认为精心备课的前提是精准把握学情,针对学生作有效的补充。
高凤英老师主要从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目前班级孩子的特点着手,问题在于对班级现状掌控不精准。对于班级孩子爱睡觉,上课不听课对于这样的问题该怎么解决?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同时给出了改进措施即研究课标,研究考题,不能拿来主义。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中,在每天的不定时交流中,集全年级组数学老师想法,将每单元的重点题、难点题、必考题整理出来,使教师的教学落到实处,使学生的练习针对性强、效率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真正的提升,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提高,见题有熟悉感、亲切感。注重学生解题习惯培养:打草稿的习惯、画图的习惯、“划、圈、写(单位‘1’已知未知、简洁数量关系等)的习惯,不断完善书后知识“百宝库”的习惯,使学生思维有依据、解题有抓手。
胡楠老师对每次的测试作了详尽的数据分析,包括孩子的优秀率,及格率,每一题失分人数和失分率对进行的阐述,也对目前班级优生人数作了反思,对后面自己的教学做出了展望,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和训练,使学生计算尽量达到自动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审题习惯、检查习惯、书写工整习惯。
杨啸天老师针对这次考试班级出现的问题首先作了自我批评,对自己提了更高的要求,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然后对学生的试卷从整个班级到个体学生作了分析,班级目前状况是部分学生答题习惯不好,专注度有待提升,计算能力欠缺,思维能力有待提升。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改进措施,抓好课堂,提升课堂调控;关注学生三大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培养,关注学生解题策略的培养。
刘腾老师对试卷作了简要分析,其次多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进行了反馈同时对主要错误原因作了分析存在以下几种情况,数形结合意识薄弱,不画图,不会画图,学生课堂状态差,听课效率低;计算能力弱,得分率低,基础知识的掌握掌握不牢固。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措施多鼓励积极提升学习兴趣,务实课本基础知识提高计算准确率;同时研读课标、教材、教辅,做到心中有数。
毛俊杰老师从学生的错误出发,认真揣摩了学生错误答案的由来,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知道孩子想什么,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要做好提优补差工作,关注“临界生”,加强基础知识夯实和基本练习到位,错误及时订正,易错点多训练,整理错题集;
朱宇星老师从审题出发,填空题的关键词找不到,解答题的主要条件分不清,找到了失分率高的主要原因,随后也对自己进行了反思:1.平时教学中,可能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没有得到好好地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不够。2.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对教材,课标的挖掘不够。同时也提出了改进措施: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2.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对于一些概念性的题目,老师平时练习要讲透,练习要多样化,具有针对性。3.较强基础知识教学,平时加强口算笔算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4.及时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汇总,进行透彻讲解。
会议第二项由经验丰富的柳老师对六年级的教学方法作指导,她认为教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多看教辅,看多识广,对于重点题,常考题做到心中有数,教师也要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多积累,多反思做到心中有学生。
会议第三项由朱士青主任对六年级数学此次质量诊断作了总结。他从纵向和横向对比中找出问题,认为教师一定要关注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同时要注重因材施教。扩大优生群,提高及格率,不能上课只关注部分学生,要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另外备课组要加强集体备课,群策群力,努力提高整个课堂教学效率。
会议第四项由孔玉双副校长和张筱翠校长作总结。孔校长从勤、思两字着手,认为年轻教师要多向经验丰富的老师问一问,多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多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道路上走的更远。张校长从整个六年级教师状态和目前练习的状况说了自己的想法。她认为教师一定要多专研,同时也要客观面对现在的问题。年轻教师经验不足可以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课堂中多把时间留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