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今天是: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课程教学>>阅览文章

晓庄学院来我校见习(四)

时间:2015/10/16 10:43:32 来源:朱本飞 字体显示: 阅读:1043

             晓庄学院来我校见习(四)

    1015日,晓庄见习的第四天。

    首先观摩了两节课:盛慧老师执教的《ai ei ui》一课,清晰、灵动,孩子学的有声有色,魏进老师执教的《认识周长》,通过活动,学生不仅理解了周长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将自己的认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数学味浓。下午第一节课,上课老师又与晓庄见习的老师们进行了对话,现场不断流淌出思维的火花、理性的认识。

    相信今天他们又是满载而归吧。

反思:

语文

张琪

   来到文小的第四天,今天的听课为盛慧老师在一(1)班上的《ai ei ui》、魏进老师在三(1)班上的《认识周长》以及我们见习老师主题为课堂桌椅排放的研讨。对比,我有一下几点反思:
   1.明确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设计课堂。我听过盛老师的三节语文课,她的拼音课都是围绕读,记,写的目标展开,并在开头阐明,在课上反复提醒,在末尾让同学回顾。整节课与教学目标联系的非常紧密。
   2.教学道具从生活中取材。如魏老师在数学课前要求学生们带一片树叶来上课,目的是测量树叶的周长。从普通事物中发现新的知识会加深学生印象。
   3.从今天以班级座位排列为主题的研讨中,我总结到排排坐团团坐的利弊。从课堂纪律、合作意识、学生健康等各个方面,两种坐发都起到不同的作用。所以具体做法还要根据班级特点确定。
   望自己在反思中得到进步!

 刁玲玉 

    今天我们的活动研讨主题是课堂上排排坐好还是团团坐好,我们在听课过程中进行了观察并对此进行了讨论。本校的学生座位都是按照团团坐的方式分小组来排列,四人或者六人团团坐在一起,一个教室分为几个小组,并且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名字。团团坐这种创新的座位安排法有很多优势,学生能够分组合作学习,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课堂上,老师常常让小组讨论学习,并且以小组的形式给表现好的个人和集体加分,我认为这样做能够更好地促进班级秩序的管理,另外 这种小组加分的方式也能提高同学们上课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表现地更好。但是团团坐容易出现上课讲小话的问题,分散上课的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这就对老师上课的质量要求提高了一个档次,需要教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上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每位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成龙军

今天我们就早上以及这几天听课的观察,就课堂座位的排放进行讨论。分为两方,一方支持排排坐,另一方支持团团坐。
    支持排排坐的一方总结了排排坐更节省空间,同时显得整洁,团团坐则显得拥挤,学生日常走路也会有不便。同时排排坐也利于维持课堂纪律。而最为关键的就是排排坐可以减少前后左右小组说闲话的情况,使学生上课注意力更集中。
    支持团团坐的一方认为团团坐有利于学生同伴意识的增强以及孩子性格的良性发展。而且单个小组的人数较少,也能使每位学生充分表现自己。最重要的是团团坐有利于开展小组讨论交流,而小组讨论交流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课堂上有很大的效果。
我们两方在排排坐和团团坐的优劣上有一个很明显的分歧点,
    排排坐可以让每个同学都面向老师,学生坐的相对舒适。团团坐的话,学生需要侧身,有时不是很方便。而认为团团坐比较好的一方则认为学生不受排成排的限制,可以随时调整坐的角度,保证能够随时面向老师,面向讲台。
    我个人支持团团坐,由于团团坐所造成的学生爱说闲话,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训练,让学生树立纪律性。团团坐使小组讨论的充分开展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是值得我们去做出改变,做出实践的。

 续雅雯

    今天按学校安排的听课计划听了两节课,分别是盛慧老师的语文课《ai ei ui——非常童趣生动,以及魏进老师的数学课《认识周长》——形象易懂。但今天留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却是另外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中午的研讨,经过上次朱主任的点拨,这次我们顺利地将主题定位在辩论小学课堂是排排坐好还是团团坐好这一话题上。辩论比较激烈,我觉得团团坐好,因为这样能加强孩子们的同伴意识,能减少对孩子坐齐的约束,保证每个孩子能直视讲台。并且,团团坐每组孩子较少,能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有人觉得排排坐能便于老师管理等等。双方虽然没有达成一致,但是交换了想法,增加了自己思维的深度。

另外一件事,是我为了参与班级管理主动向一(6)班班主任要求听了一节主题班会课。这是我第一次听一年级的班会课,我对班会课的印象还停留在总结班级一周情况、奖好批坏上,所以当老师以一个绘本故事引入主题时,我感觉到很惊奇。老师总体以绘本引入,以梦想为主线,非常的能引起学生共鸣。

 李静贤

  进入文靖东路小学教室的第一天,我们就注意到文小与众不同的座位安排。每个班级以4人或者6人为一组,桌子摆成凸字形,并给每一组都起名字。

    今天我们就新型的分组法和旧时的排排坐哪一种方法好进行了讨论。

    很显然,两者都有其优点。

    首先新型的分组法更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使他们在上课时的讨论更为方便。其次当学生有学习上的困难时,可以更多人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最后,方便教师能够一目了然地看清每个学生的动态,又节约了教室的空间。

    对于传统的排排坐也有其优点,学生两两结对,可以减少组员与组员之间在上课时聊天而导致的走神,同时又能达到互帮互助的效果。在外观上看起来也比较整齐,便于管理。

但是总的来说,大班排排坐的教学秩序,使学生固化在座位上,存在诸多弊端:难以实现深入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使课堂氛围呆滞、不灵动。不同基础、不同才能的学生接受相同的学习内容,优秀的孩子吃不饱,后进的孩子跟不上,使语文教学面临不上不下的困境。因此,推行小班化的新型分组法更值得提倡。

 高丽丽

今天我们进行了关于小学生排座位是排排坐还是按小组坐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们的讨论结果是各有裨益。排排坐的好处1.排排坐学生上课会更加专心,学习会更加有效率,相比团团坐能减少和前后左右同学说与课堂无关的话的情况的发生。2.排排坐显得课堂相对整齐,易于管理,团团坐在上课或者作业时更容易发生偷偷交流的情况。3.排排坐每个学生坐姿相对舒适,团团做学生需要侧身,有时候不是很方便。

关于团团坐的好处有以下几点1.团团坐让孩子不收排排坐整齐的拘束,随时调整座椅角度,保证直视讲台。2.团团坐强化了孩子关注同伴间学习这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学会交往和倾听,也逐渐掌握学习的主动权。3.团团坐加强了孩子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我看来我更倾向于团团坐,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在孩子们小的时候就加强他们这种意识,有助于他们的日后发展。 

数学

缪晓敏 
   关于团团坐和排排坐的好处与坏处。我认为团团坐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团团做让孩子们围成了一个小组,能够很自然而然的进行团队合作。避免了排排坐的时候转前转后的浪费时间。比如说今天听的《认识周长》一课,魏老师更多的讲课方式就是让小组内合作交流讨论出周长的大小。同学们的态度都很积极,而且同学们也很投入,很认真。最后派出一位代表来回答出问题答案。这加强了孩子们互相合作的意识,要求孩子们能够很认真的完成老师布置下来的任务。团队合作的好处,并不止那么一点。其实还有: 1、团团坐有利于孩子们同伴意识的增强 有利于孩子们的性格培养;2、团团坐每个组人比较少,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表现自己;3 团团坐让孩子不收排排坐整齐的拘束,随时调整座椅角度,保证直视讲台;4、团团坐强化了孩子关注同伴间学习这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学会交往和倾听,也逐渐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所以在小学阶段,我认为团团坐是很合适的。

 费珊

    在课堂上,老师基本上一直在与小朋友交流,所以教师语言的正确应用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是课堂上提问的语言。在提问时,语言要有吸引力,同时也要容易理解,在语气上要尽量的温柔些,让同学们敢于举手,乐于举手。第二是要善于表扬,无论年级高低,表扬都能够促进同学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尤其是在低年级更为重要。即便学生有部分回答错误,也要努力找出其中的可取之处,先表扬后批评,是同学在下次提问时保持回答的积极性。

 杜莹

    今天是见习第四天,我们在教研会上讨论了排排坐和团团坐的利弊。相比起前两天讨论的教学设备,教师语言与多年前的小学大有不同,现在的上课方式也发生着变化。

在以前上学的时候桌椅是按照横列次序整齐排放的,文靖东路小学的桌椅是四到六个人围成一个小组,环聚而坐。我们觉得这种排座方式正在改变着学生品质,以前的座位方式学生之前常存在这三八线,会造成同学矛盾,学生会因为一点小事计较。现在这种座位方式有利于同学之间关系合作关系的发展,比如今天在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小组讨论完成课文内容梳理,学生在团团坐的情况下就很方便的几个人围在一起进行分工讨论,老师也可以很方便的走到每个学生周围,观察学生的讨论。团团坐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排排坐也有其好处,排排坐有利于课堂纪律的维持,相比团团坐可以减少学生上课讲话相互影响的概率。学生围在一起的时候,上课开小差,随意说话的时候更容易影响到一个组的听课效果。

徐宓

   我今天旁听了一节语文课,就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重点观察了课堂上小组讨论的过程,老师就今天的教学目标:会读,会写,会记,会标调,让小组讨论分配任务,同学们趴在桌子上,头靠在一起,兴致勃勃的讨论起来。后来老师分别让三个小组上来展示,上来展示的同学互相配合,分工明确,出色的完成了老师的任务。我想起自己小学的课堂,一抬头看到的就是黑板和老师的脸,而现在的小孩子,一抬头看到的是同伴的脸。课堂不再是沉闷的填鸭式教学,学生站到了课堂的中央,学生不再是等待老师灌输的被动学生的姿态,而是逐渐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