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今天是: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教师博客>>阅览文章

一封来自远方的感谢信

时间:2015/12/16 16:15:09 来源:管理员 字体显示: 阅读:637

一封来自远方的感谢信

——听王红梅特级教师讲座有感

红梅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宝鸡普通的初中数学教师,今天在宝鸡高新一中听了您的讲座,触动颇深,回到家后久久不能平静。忙完家中之事后,速速整理您的讲座内容,一是对自己今天的收获做一份总结,指导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二是借此机会,向您表达一份感谢和祝福。

好不容易拼到了周末,可以好好休息调整一番,可是昨天被动地接到学校通知——参加翻转课堂培训,不得不说我是相当不情愿。不情愿的原因无非两点。一是浪费了自己周末休息时间,周内的教学工作真的很累;二是万一听到自己不认可的废话、空话、大话,对自己的身心更是一份摧残。

大大小小的现场讲座,我也听过不少了。魏书生、柯清超、崔其升、容梅等等各位大神老师的讲座,大多我也有很认真的聆听。但是听您的讲座,我不只是聆听而已,竟然有一种强烈的顶礼膜拜的欲望,不好好总结一番都无法入睡的感觉。

您今天辛辛苦苦3个小时的讲座完完全全说服了我,征服了我,可能你会觉得有个疑问:“到底哪个地方感染了我?”

您不像其他大神,只是空讲自建纯理论,空讲发明创造。您开始从一个一线老师的角度,为我们完完整整呈现了一节“家常课”。

讲座开始,通过您的家常课,我只是看到了您深厚的教学基本功,看到您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让我看到了自己在课堂教学方面还有哪些可以尝试可以提升的空间。

家常课之后,在我还在回味您的课堂教学之际,我以为会有另一个老师为我们讲座,没想到还是您,这时才明白,您接下来的“全脑教学”才是重头戏。在您的“全脑教学”中,我才明白,您刚刚那番“家常课”是怎么来的。以前有些讲座都是听到“讲座喷子”胡吹海喷,在他们夸夸其谈的时候,我在心里都会问他们一句:“说得那么好,你自己上个课给我们看看!!”而您的讲座则不同,您用一堂“家常课”回击了我以往的质疑,而您的“全脑教学”,更让我见识到了什么是大局观?什么是大革命?如果“家常课”让我敬佩得是教学基本功,“全脑教学”让我敬佩得是教育“家”的大构思、大行动。

通过您的“家常课”,有这么几点,让我倍受注意:

1、“一节课学习两篇课文”。如果说是数学教学,承上启下,链接得当,实现并不困难。而对于语文教学,外行看起来好像并没有什么契合点,竟然让您有机结合起来,带领同学们比较分析共同学习。对于这一点,深感不可思议。

2、能否将《天火之谜》的题目改成《富兰克林》?将《诺贝尔》的题目改成《炸药之路》?虽然我不是教语文的,但是也听过不少语文课,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也让我耳目一新。

3、课堂辩论。同学们在针对能不能换题目的讨论中,产生了分歧,您当堂组织两个同学的讲台辩论,我想在您的学校中,这种辩论应该习以为常了,辩论的效果可能是针锋相对。在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也可以考虑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同学间存在的异议。

4、“是你的意见还是你们全组的意见?”课堂中,您有过这样的提问方式,让我看到了“小组教学”更深的操作手段,以往我只是在小组内讨论,互帮互学,小组间的展示流于形式,而通过您这句话,让我看到了“小组教学”的深度。

5、针对两个重点自然段教学中,课件中简简单单几个字,几个图,精炼、准确地引导文章的写作手法——层层推进。也许这是语文教学的常见手段,可是我还是觉得您在操作的时候构思之巧。

6、针对两种层层推进有何不同之处时,同学们讨论之后进行展示,开始没有同学回答到点子上,终于有个学生答对了。如果是我的话,接下来的操作措施一定是鼓励,并强调,让其他学生记忆。相反,您的处理更加高明,技巧性更强,操作难度更大。

具体场景再现:

终于,某个学生a准确地回答了问题。

您问大家:听懂了没?

大家:听懂了。

在这个瞬间,我在暗笑。心想学生到底听懂与否,这句提问会不会太苍白了,到底如何验证他们听懂了呢?如果不验证就说明您在这时也不敢花时间继续让更多学生听懂了,如果验证,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合适地解决没有听懂学生的疑问呢?

就在这时,您对学生a说:你随便找一个同学,考考他们听懂了么?

之后,又一次有两个同学在讲台展开了互动。我可以彻底闭嘴,五体投地了。

我平时也算是醉心于课堂教学,平日的教学与您的“家常课”产生了诸多的共鸣。因此,能够总结出这些条条框框,指导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

而对于您的“全脑教学”。我将之定义在“课改”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以您为主导的成功的课改案例。对于我这种普通老师,实在不是能够操的上心的。

通过您的“全脑教学”,让我看到课改应该是一种自上而下,全员参与的大革命。领导只是一味照猫画虎发号施令,是没有办法成功的。课改必须要有创造力、执行力的领头人,才能塑造出一流的课改团队。

结合你的“家常课”和“全脑教学”,让我看到了常态教学和课改大理论的联系。以往听到很传奇的课改模式,没有听过校长的观摩课,我很难理解课改成果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而今天,您为我们呈现了您的课改的“冰山一角”,也让我真正开始明白什么样的改才是“课改”,让我开始认同“课改”。

“冥想”、“健脑操”、“思维导图”、“小组得分”等等诸多环节有机结合,这些小积小流,才促成“全脑教学”的成功。

比如“小组得分”,我一直对这个环节嗤之以鼻。今天“家常课”中,您最后说分数已经不重要了,默默点个赞,这样的话依旧没有改变我对“小组得分”环节的无视。但是,后来您提到您的学校,对小组评价,真的做到了实处!课评、日评、周评、月评、学期评等等,真的将每节小课做到了大数据的分析时,“小组得分”的力量在这时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大作用。

您有很多之处都值得我去学习和尝试。也许,我再拼一些,再醉心一些,尽更大的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有效性,就是自己的课改。感谢您,让我看到自己更大的提升空间。

最后,祝您和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宝鸡市岐山县枣林初级中学

                                                                                                                                    潘老师

                                                                                                                                      201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