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今天是: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教师发展>>科研培训>>阅览文章

常态课,求高质量的路在何方?

时间:2016/12/2 9:29:02 来源:黄小军 字体显示: 阅读:691

常态课,求高质量的路在何方?

2016121,参加了区教研室组织的青年教师研修班活动。本次活动中汤山小学的雷鹏老师和赵悦老师分别献出了两节高质量的常态课。他们以现有的材料,重新整合教材,巧妙的构思,有效的提问,让常态课高效益。

面对这样的常态课,我们不禁要问,常态课的高质量我们如何实现?

第一、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

1.应有一种思想——“面向全体学生”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每个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科学教育的权利。这反映了现代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高新科技不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因为这一时代的人们需要各种科学知识,而且更需要人们理智地去认识并知道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会给人类造成麻烦等。而这些负面效应必须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这就需要每个人在享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去关注可能伴随而来的各种问题,自觉地防止与减少负面影响的出现。因此,科学素养是我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让每个人具有科学素养,必须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科学教育。

2.应有一种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指在学习科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收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与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习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实现学生在学习科学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重新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往往需要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与感悟。在这类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是必须体现的。为此,教师需要建立学生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学生观,从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出发,设计教案,并创设各种条件与机会,实现学生在课堂里的主动学习。

第二、目标的落脚点学生科学思维的提升。

   1.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激发学生的思维

有结构的材料应是揭示学生探究思路和探究方法,即思维积极活动的材料,要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去了解事物。通过材料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与概念相连,并通过它体现学习思路、方法等,使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激起学生揭示科学概念的兴趣,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索,去探究。 

2.注重的训练,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在科学探究中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十分重要,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而且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探究中如果不注意学生实验的顺序性,那么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得到及理性认识的概括上,思维就会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 

观察要有

观察是在复杂的环境中有选择地获得有关信息的活动,对整个观察过程有训练思维的积极作用。正因如此,观察的有序性决定着思索发展的严密性。

   操作要有

操作能力的培养宜在课堂上进行,以培养全体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科学探究中,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主动地探究事物,经常放手让学生随便动手操作,以期待他们的发现。殊不知学生此时正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下手,思维常常处于茫然状态。因此在操作前应让学生了解探究的目的、探究过程及探究方法,提高其操作的准确性。要估计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难,最后让学生操作。这样学生在有序的操作中,思维才会一步步朝着概念方向前进。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操作活动,不仅巩固学生课内所学知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不断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3.注重质疑与假设,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在探究活动中,只有当学生头脑中发生认知冲突时,他们的思维才会进一步发展。而认知冲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往往表现为提出质疑、提出假设等行为,提出假设就为问题解决搭起了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

   提供质疑活动的现象。引发问题,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运用悬念、实物、实验、故事、录像、描述、游戏等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具体有启发性的问题,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某种现象发现问题,自已提出问题。不管采用哪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问题。

创设假设行为的情境。当学生发现问题后,他们很想知道为什么?”。学生的假设行为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他们脑海中立即会出现一个个猜测性的答案,马上进入假设状态。另一种是必须由教师创设一定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上的假设。

   4.注意结论的拓展,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结论的得出必须经过学生对事物材料的占有、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要让学生对自己在探究中看到的现象、记录的数据,以及他们对此所作的解释等进行交流,互相启发、补充、争论,在共同研讨中逐渐得出结论,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勇于探索的基础上,应强调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在一个探究完成后,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如何自己去探究,自己动手设计一些小实验,自己动手做一些小发明、小创作,在发明创造的成功与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巩固了知识,深化了认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周围的事物去解决更多的问题,创造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