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技艺遇DOK,思维放飞见真章——《风筝飘飘》高挑战学习实践
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DOK理论视阈下的儿童高挑战学习样态研究》引领下,2025年4月,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美术教师陈菲菲执教的《风筝飘飘》课例,以“非遗传承+真实任务”双轮驱动,生动诠释了DOK四级认知模型在传统工艺教学中的创新实践。
DOK层级贯通:从技艺传承到文化创生 陈菲菲老师精准设计四层认知阶梯,实现从技术模仿到文化创新的思维跃迁。
DOK1(记忆再现):通过清明节习俗导入,激活“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文化记忆,辨识风筝“扎、绘、糊、放”四艺核心要素;
DOK2(技能应用):分析沙燕风筝的对称结构(如龙纹骨架),实践“对折描摹法”完成造型设计,掌握邻近色与对比色的搭配法则;
DOK3(策略推理):探究“功能-形式”关联(如“蝙蝠纹=福气”“鱼纹=有余”),设计吉祥纹样组合方案,解决“如何用图案传递祝福”的核心问题;
DOK4(拓展创造):小组合作完成可飞行的风筝,撰写飘带祝福语并参与操场试飞,实现非遗技艺的当代转译与文化表达。
课题组成员周冰纯点评:从纹样设计(DOK3)到试飞调试(DOK4),体现了“认知升级伴随实践升级”的核心理念。学生综合调用工程思维、美学判断、文化解读能力,完美契合DOK4层级的复杂思维目标。
课题组成员黄帅点评:“本课技艺习得-文化解码-情感表达的三维闭环,既破解了传统工艺课的技能化局限,更实现了DOK3向DOK4的思维跃迁,为非遗教学提供了新范式。”
《风筝飘飘》不仅是一节手工课,更是一场传统文化与当代思维的对话。当学生为孤寡老人制作“长寿纹风筝”时,榫卯骨架不再是竹条的交叠,而是代际关怀的桥梁;当飘带上的“春风送安康”诗句随风起舞,非遗技艺完成了从技术传承到情感载体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