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教学,共探圆之本质特征
——五年级数学备课组第四次活动
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几何直观核心素养,5月13日,我校五年级数学备课组围绕苏教版“圆的认识”教学内容,开展了一次扎实高效的集体备课活动。
上午第三节课,备课组全体教师齐聚五(9)班教室,观摩董萌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共同探索圆的基本特征及其数学魅力。“圆”是小学阶段唯一的曲线图形,理解圆的本质特征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几何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及圆柱、圆锥等知识奠定基础。
一.情境启思,感知圆的特性
活动伊始,备课组长范李缘老师强调了“圆的认识”在几何教学中的独特价值,指出本节课需聚焦“一中同长”的核心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从生活经验走向数学本质。
课堂中,董老师以生活情境切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钟表、车轮、井盖等圆形物体,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设计成圆形?”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接着,董老师组织学生尝试用不同工具(圆规、线绳、瓶盖等)画圆,对比中自然引出“定点”“定长”的操作要点。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初步感知圆心、半径的作用,体会“圆是平面上到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这一本质属性。
二.操作探究,建构数学概念
董老师以任务驱动推进教学:
1. 观察发现:引导学生将画好的圆多次对折,观察折痕交点,自主发现“圆心”的位置及“半径”“直径”的概念;
2. 合作验证:小组测量同一圆内多条半径、直径的长度,归纳“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直径是半径的2倍”等核心结论;
3. 思辨提升:通过“套圈游戏站位设计”“井盖为什么是圆形”等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圆的特征解释现象,深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中,董老师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通过对比圆形与其他平面图形(如长方形、三角形)的特征,突出圆的曲线性与对称性,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平面图形认知体系。
三.评课研讨,共谋教学优化
课后研讨中,董老师从“立足直观操作、发展空间观念”的角度阐述了教学设计思路,并反思了课堂中探究时间的把控问题。备课组教师充分肯定了本节课的三大亮点:
1. 以问促学:通过生活化问题激活思维,引导学生从“直观感知”走向“理性分析”;
2. 做中学:丰富的操作活动使学生亲历概念形成过程,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3. 文化浸润:融入“圆,一中同长也”等数学史料,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同时,教师们提出改进建议:
- 可增加“在正方形内画最大圆”等拓展任务,深化对半径与图形位置关系的理解;
- 强化作图规范性指导,如圆规的使用技巧、半径标注等细节;
- 利用动态几何软件演示“半径变化引起圆的大小变化”,增强直观体验。
四.总结提升,明晰教学方向
经过深入探讨,备课组形成了更具结构化的教学设计方案:以“感知—操作—应用”为主线,通过“生活抽象—数学表达—实践回归”的闭环设计,帮助学生实现从“生活圆”到“数学圆”的思维跨越。
本次教研活动以“圆”为媒,不仅促进了教师对几何教学策略的思考,更强化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备课组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耕课堂,助力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报道撰写:董萌
审核人:范李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