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启思,以"做"促学
——一年级数学组《认识20~99》教学研讨纪实
3月27日上午,我校一年级数学组王紫薇老师呈现了一节生动扎实的组内研讨课《认识20~99》。本节课的教学基于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新教材设计,年级组内6名数学教师全程参与听课研讨,共同探索低年级数概念教学的有效路径。
课堂亮点:三层递进构建数概念
1. 情境化引入
王老师以"动物街道"生活场景切入,引导学生发现大巴限乘36人、绿灯倒计时27秒等生活实例,自然引出"比19更大的数"的探究主题。
2. 操作化探究
课堂教学通过三大核心活动层层推进:
摆一摆:用小方块演示"19添1变20"的具象过程,理解"满十进一"。
拨一拨:在计数器上动态展示"个位10颗珠换1个十位珠"的数学本质。
数一数:从21连续数到29,发现"二十几"都由"2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规律。
3. 结构化建模
王老师巧妙运用"合唱队人数增加"的情境链:
19人→添1领唱→20人→添1指挥→21人→连续添1至29人→突破"29添1变30"认知难点,构建"几十九添1得整十数"的数学模型。
研讨聚焦:三个关键对话
课后研讨中,听课教师围绕以下维度展开深度交流:
1. 学具使用的精准性
周钰斐老师肯定小方块与计数器的互补使用:"小方块凸显'量'的累积,计数器强化'位值'概念"。
阙靖彤老师建议增加"小棒"和"数位筒"等学具,更直观体现"满十进一"。
2. 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吴敏老师赞赏课堂中"2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23"等规范性表达。
张文娟老师提出可增加"计数器上十位的2比个位的2大多少"等对比性问题。
3. 数感培养的阶梯性
教研组长金恺彦老师特别肯定"估星星数量"环节:"从无序估算→以十为单位估测→验证调整,完美呈现数感培养过程"。
施建峰主任建议延伸"数轴应用":可增加"找相邻数"和"比较大小"等变式练习。
教学共识:低年级认数教学"三要"
教研组长总结提出:
1. 要凸显"十进制"本质——通过多元表征打通具象操作与抽象符号的联系。
2. 要重视"数学语言"——鼓励学生用"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规范表达。
3.要渗透"数感启蒙"——在估数、排序等活动中发展数的大小直觉。
本次研讨呈现了新教材背景下数概念教学的新样态,一年级组将继续以"做数学"的理念深耕课堂,让儿童的数学学习真实发生。
撰稿人:王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