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备课组活动方案
一、活动内容及主题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落实我校“指向儿童思维发展”的成长型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本组于2025年3月开展以游戏化学习点燃思维火花,探索数学规律之美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和与积的奇偶性》(主备教师:陈 馨)
课后反思、研讨:第三单元整合教学设计与说明
二、活动时间
2025年3月26日周三下午第1节课
三、活动地点
上课班级:五年级5班
研讨地点:405办公室
四、参加人员
五年级数学备课组全体成员
五、活动安排
拍照、记录:范李缘
报道:陈 馨
五年级数学备课组
2025年3月26日
报道
以游戏化学习点燃思维火花,探索数学规律之美
——五年级数学备课组第二次主题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落实我校“指向儿童思维发展”的成长型数学课堂教学改革。2025年3月26日下午第一节课,五年级数学备课组开展以游戏化学习点燃思维火花,探索数学规律之美为主题的研讨活动。此次活动由陈馨老师执教《和与积的奇偶性》,备课组全体教师积极参与了本次活动。
陈老师以趣味“抽奖游戏”开场,激活学生探究兴趣:学生掷骰子两次,若点数之和为奇数即可获奖。然而,有学生尝试结果是偶数,由此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主动探究规律,陈老师顺势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奇数+偶数=奇数”可以获奖。
紧接着陈老师从简单到复杂,分步突破难点,学生先通过分类讨论,填表举例验证猜想,再归纳基本规律,在计算接力中感受和的奇偶性变化,总结出“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等规律;紧接着利用圆片图例和字母表示数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的奇偶性的规律,再利用生活案例(书本页码和)的融入,使抽象规律具象化,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再由两数之和的奇偶性规律拓展到“多个数之和”的奇偶性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奇数的个数”决定和的奇偶性的核心规律,并通过大数、连续自然数等实例验证普适性,课堂氛围热烈而充满挑战。
陈老师用练习巩固知识的同时还渗透了加法和乘法的关系,顺势引导学生探索积的奇偶性。以“全奇数相乘为奇”为核心,结合生活问题迁移,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有一个偶数,积一定是偶数。因为偶数中都有因数2,所以积一定是偶数!
本节课陈老师从整体结构化设计了这节课,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贴近生活,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游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并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式,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规律,丰富学生的认识并提升逻辑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课堂灵动,有层次,展现了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创新。
陈老师的课堂遵循“猜想—验证—应用”的过程,围绕“探索规律”的核心素养,以“发现和与积的奇偶性”为主线,通过举例验证、分类讨论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规律的严谨性,培养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通过基础规律,关注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迁移到实际问题中。
《和与积的奇偶性》作为规律探究课的典型代表,需平衡趣味性与思维深度,在游戏中渗透科学方法,在生活场景中培养应用意识,以游戏为媒、以问题为链,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感悟规律,实现了从“知识传递”到“思维生长”的跨越。未来教学中可进一步优化合作策略(如角色分工)、融合技术工具(如动态课件),并关注分层任务设计,探索数学课堂的创新路径,让数学核心素养在真实问题解决中落地生根。
这节课不仅让学生们对和与积的奇偶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这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奇偶性的应用价值。它不仅是数学学科中的一个基础概念,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此次活动为教师们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成长型教学课堂的开展使大家在学法和教法上有了新的认知,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值得推广和借鉴,今后将继续关注并探索数对的教学方法和应用,探索更多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们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学无止境,教无定法,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