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备课组活动方案
一、活动内容及主题
研讨课:《3的倍数的特征再探究》(主备老师:薛小娟)
主题研讨:聚焦知识本质 发展核心素养
——以《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为例
二、活动时间
2025年3月10日周一下午第一节课
三、活动地点
上课地点:五年级7班
研讨地点:405办公室
四、参加人员
五年级数学备课组全体成员
五、活动安排
拍照、记录:董萌
报道:薛小娟
五年级数学备课组
2025年3月7日
聚焦知识本质 发展核心素养
——五年级数学备课组第一次活动
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我校五年级数学备课组于3月10日开展了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集体备课活动。学校行政领导朱士青主任莅临指导,朱主任与全体五年级数学教师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
活动伊始,主备老师薛小娟老师围绕《因数与倍数——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享了精彩的教学设计。
薛老师首先分析了教材,薛老师指出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意义、整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公因数和公倍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她强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区分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
接着,薛小娟老师分享了本单元中的《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她建议采用“活动导入——合作探究——逐步建模——深入本质——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探究活动中理解知识。
在“3的倍数的特征”这一课时的教学中,薛老师设计了“猜数活动”: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大家快速判断这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随后,备课组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讨论,针对教学环节设置、例题选择、练习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现场气氛热烈。
在“质数和合数”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例如,可以将质数比喻成“孤独的数字”,因为它们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将合数比喻成“热闹的数字”,因为它们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他因数。
大家畅所欲言,在“奇数和偶数”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可以玩“数字接龙”游戏,要求学生按顺序说出数字,但遇到奇数或偶数时要做出相应的动作。
在练习设计中,要注意层次性和趣味性,既要设计一些基础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要设计一些拓展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朱士青主任认真听取了老师们的发言,朱主任并对此次集体备课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集体备课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希望老师们能够以此为契机,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步,将集体备课的成果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朱主任强调,在《因数与倍数》单元的教学中,要注重以下几点:
要注重概念的理解。因数和倍数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要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概念的本质,避免死记硬背。
要注重方法的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是本单元的重点,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掌握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要注重思维的训练。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
另外,朱主任还与大家分享了他珍贵的教学经验与备课资料,给我组每位老师提供了很好的设计金点子。(下图展示部分朱士青主任的板书)
此次集体备课活动,为五年级数学教师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促进了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也为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必将迈上新的台阶!
报道撰写:薛小娟
审核人:范李缘
《3的倍数的特征》集体备课
一、活动背景
《3的倍数的特征》是小学数学五年级“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2、5的倍数特征后,进一步探索数的规律的关键一课。本节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还要求他们理解背后的数学原理,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思维。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备课组组织了本次集体备课活动,旨在通过集体研讨,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实效。
二、活动过程
(一)主备教师说课
主备教师薛小娟老师首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详细说明,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2、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发现并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2.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但对抽象数学原理的理解仍需借助具体情境。
部分学生可能会将2、5的倍数特征与3的倍数特征混淆,教学中需要加以区分。
3. 教学目标
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运用特征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对数学规律探索的兴趣,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难点:理解3的倍数特征的数学原理。
5.教学流程设计
导入环节:通过复习2、5的倍数特征,引出问题“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激发学生兴趣。
探究环节:
提供一组数字(如3、6、9、12、15、18等),让学生观察并猜想3的倍数的特征。
引导学生计算这些数的各位数字之和,发现规律。
通过反例验证规律的正确性。
总结环节: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并引导学生尝试用数学语言表达。
练习环节:设计分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环节: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3的倍数的特征与各位数字之和有关?”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空间。
6. 教学资源准备
教具:数字卡片、PPT课件、练习题。
学具:学生用练习本、计算器(用于验证)。
(二)组内教师研讨
在主备教师说课结束后,备课组全体教师围绕教学设计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1. 导入环节的优化
建议一、在导入环节可以设计一个生活情境,例如“班级有30名学生,要分成3组,每组人数相等,可以怎么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探究环节的改进
在探究环节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动手操作(如用数字卡片拼数)发现规律,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在验证规律时,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既加深理解,又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 难点突破的策略
对于难点“为什么3的倍数的特征与各位数字之和有关”,可以通过数位拆分和代数表达式进行简单解释,帮助学生初步理解。
4. 练习环节的设计
练习题应体现层次性,既有基础题(如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又有拓展题(如找出100以内所有3的倍数)。
5. 课堂评价的落实
在课堂中增加即时评价环节,例如通过提问、小测验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节奏。
(三)总结与改进
经过集体研讨,备课组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以下优化:
1. 在导入环节增加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 在探究环节增加小组合作活动,增强课堂互动性。
3. 在难点突破环节增加数位拆分和代数表达式的简单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原理。
4. 在练习环节设计分层练习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5. 在课堂中增加即时评价环节,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活动成果
本次集体备课活动取得了以下成果:
1. 形成了《3的倍数特征》一课的教学设计终稿,明确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2. 优化了教学流程,增加了生活情境、小组合作和分层练习等环节,使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3. 通过集体研讨,教师们对如何突破教学难点、提升课堂实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四、活动反思
集体备课充分发挥了教师的集体智慧,通过交流与分享,优化了教学设计,提升了教学质量。
在今后的备课活动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教学案例和课堂实录,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
五、结语
本次集体备课活动为《3的倍数特征》一课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们一定能够在课堂上收获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数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