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促进语文组的共同进步,2023年5月5日星期五上午第二节课,三年级语文组进行了一次组内教研活动。由晋萍老师执教了组内公开课——《海底世界》。此次活动三年级语文组成员积极参与,晋老师精心备课,呈现了精彩的课堂。课上,听课老师们认真听课并记录。课后,大家聚在一块,共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类文章。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从海底动物、植物、矿产资源三个方面介绍了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在执教《海底世界》的片断中,晋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结构特点,了解首尾呼应的写法。出示: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再出示课文结尾的回答: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一个开头,一个结尾,一个问,一个答,自然引出写作方法——首尾呼应。以全局的视角高屋建瓴的审视全篇,帮助学生获得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接着晋老师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借助导学单,概括出海底动物各自的特点:海参爬行很慢,梭子鱼游动飞快,乌贼和章鱼可以后退活动,贝类自己不动,借助外力活动,深水鱼可以闪亮地游行。通过学生自己写板贴的方式、师生问答的方式,带领学生充分了解海底动物新奇有趣的活动方式,不仅增长了科学知识,更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文本的阅读教学却不能止步于此。晋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海底动物千千万,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几种来介绍呢?最终明确抓典型的写作方法。在深度的师生对话中,晋老师不仅巧妙地将作者的思维智慧传递给学生,还渗透了写法的指导,彰显教师对科普文严谨缜密的文体特征的高度把握。
科普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说事物特征,说明事理,给人以知识的文章。科普文教学,在引导学生掌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指导学生体会说明方法的多样性,感受语言的趣味化、形象化等特点,使知识的获得与方法的渗透有机地统一起来。《海底世界》一文中,在介绍海参和梭子鱼的活动特点时,交代了具体的前进速度。为了让读者真切直观地感受梭子鱼游动的快速,作者又将梭子鱼和普通的火车作了一番比较。毫无疑问,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物更加具体,真实生动。课堂教学中,晋老师关注到这一教学点,引导学生运用删一删,改一改的方法比较体悟,在具体的语言现象中感受说明方法的精妙,进而深化科普文的文本意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
本此教学,晋老师从科普文文体特征出发,紧密关注文本本身所具有的布局严谨、内容通俗、遣词精准、表达生动朴实等特点,将科学信息融合在鲜活的语言表达中,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思维含量。本次活动,大家都有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希望每位教师都能认真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呈现出更多的优质课!